回到首頁   回到首頁                 交通位置圖   聯絡我們
  今天日期:2024年12月14日 最新更新日期: 2018年08月14日   總訪客人數:458595 今日訪客人數:
圖書查詢 書名 作(譯)者 系列圖書查詢→
  McQuail’s大眾傳播理論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5)

書號:MD02-002-1
Denis McQuail 著
陳芸芸 劉慧雯 譯
ISBN:978-986-6338-14-4
出版時間:2010年9月(原文第5版)
共688頁
定價:499  
Ch1  

【作(譯)者簡介】

此書英文版流傳全世界二十餘年,並被翻譯成十三種各國語文,名列Sage出版社翻譯授權書籍的第一名。本書將大眾傳播理論放在社會與文化的廣泛脈絡下進行探索,從大眾媒介的興起、大眾傳播的概念與模式、媒介理論與社會理論、大眾傳播與文化、新媒介、媒介經濟與治理、媒介結構與表現、媒介文化的產製、媒介內容、媒介文類與文本、閱聽人理論、媒介效果研究一路抽絲剝繭,試圖描繪出大眾傳播的樣貌。
原文書第五版除了比舊版加入更多、更新的即時資料外,也針對當今新媒介科技的發展、媒介的社會–文化效果、民意與政治傳播、大眾傳播的未來,做了非常大幅度的改寫,是一本相當追得上傳播時代潮流和脈動的教科書,是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必讀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陳芸芸(負責本書第一至十章以及第十四至二十章)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劉慧雯(負責本書第十一至十三章)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章節說明】

第五版序言

                                                                  第一部分    導讀

第一章    本書導論
    壹、研究宗旨
    貳、本書的架構
    參、大眾傳播的主題與議題
    肆、本書的論述方式
    伍、如何運用本書
    陸、涵蓋範圍與視野的侷限
    柒、不同型態的理論
    捌、傳播科學與大眾傳播研究
    玖、另類的分析傳統:結構分析、行為分析與文化分析
第二章    大眾媒介的興起
    壹、從最初的媒介到大眾媒介
    貳、印刷媒介:書籍與圖書館
    參、印刷媒介:報紙
    肆、其他形式的印刷媒介
    伍、做為大眾媒介的電影
    陸、廣播電視
    柒、音樂錄製
    捌、傳播革命:新媒介與舊媒介的對抗
    玖、媒介之間的差異
    拾、結論

                                                                    第二部分    理論

第三章    大眾傳播的概念與模式
    壹、關於媒介與社會的早期看法
    貳、「大眾」的概念
    參、大眾傳播的過程
    肆、大眾閱聽人
    伍、大眾媒介制度
    陸、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
    柒、理論與研究之主流典範的興起
    捌、另類且具批判性的典範
    玖、四種傳播模式
    拾、結論
第四章    媒介理論與社會理論
    壹、媒介、社會與文化:聯繫與衝突
    貳、大眾傳播是一種整體性:社會關係與經驗的中介
    參、聯繫媒介與社會的參考架構
    肆、媒介理論的主要議題(一):權力與不平等
    伍、媒介理論的主要議題(二):社會整合與認同
    陸、媒介理論的主要議題(三):社會變遷與發
    柒、媒介理論的主要議題(四):空間與時間
    捌、媒介社會理論(一):大眾社會
    玖、媒介社會理論(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拾、媒介社會理論(三):功能論
    拾壹、媒介社會理論(四):批判政治經濟學
    拾貳、媒介社會理論(五):社會建構論
    拾參、媒介社會理論(六):傳播科技決定論
    拾肆、媒介社會理論(七):資訊社會
    拾伍、結論
第五章    大眾傳播與文化
    壹、文化主義取徑
    貳、傳播與文化
    參、起源:法蘭克福學派與批判文化理論
    肆、通俗文化的救贖
    伍、性別與大眾媒介
    陸、商業化
    柒、傳播科技與文化
    捌、涵化與認同的中介作用
    玖、文化的全球化
    拾、大眾媒介與後現代文化
    拾壹、結論
第六章    新媒介─新理論?
    壹、新媒介與大眾傳播
    貳、新媒介,「新」在哪裡?
    參、「新媒介理論」的主要議題
    肆、媒介理論在新媒介上的應用
    伍、資訊交流的新模式
    陸、電腦中介社群的形成
    柒、政治參與、新媒介與民主
    捌、自由的科技?
    玖、新的均衡者或分配者?
    拾、結論
第七章    媒介與社會的規範理論
    壹、規範責任的來源
    貳、媒介與公共利益
    參、媒介社會理論的主要議題
    肆、早期的理論取徑:身為「第四權」的新聞業
    伍、一九四七年的新聞自由委員會與社會責任論
    陸、專業與媒介倫理
    柒、四種報業理論與其他理論
    捌、公共服務廣播的另一種選擇
    玖、大眾媒介、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
    拾、對於當代公共領域不滿的回應
    拾壹、另類觀點
    拾貳、媒介規範理論:四種模型
    拾參、結論

                                                          第三部分    結構

第八章    媒介結構與表現:原則與責任
    壹、媒介自由
    貳、媒介平等
    參、媒介多元
    肆、真理與資訊品質
    伍、社會秩序與團結
    陸、文化秩序
    柒、義務的意義
    捌、義務的兩種模式
    玖、義務的方向與關係
    拾、義務的架構
    拾壹、結語
第九章 媒介經濟與治理
    壹、媒介「不只是商業」
    貳、媒介結構的基礎和分析層次
    參、媒介結構的一些經濟原理
    肆、所有權與控制
    伍、競爭與集中
    陸、媒介經濟的獨特面貌
    柒、大眾媒介的治理
    捌、大眾媒介的管制:另類模式
    玖、媒介政策典範的轉移
    拾、媒介體系和政治體系
    拾壹、結論
第十章 全球大眾傳播
    壹、起源
    貳、新的動力:科技與金錢
    參、多國媒介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肆、全球大眾媒介的差異
    伍、國際性媒介的依附
    陸、文化帝國主義及其他論述
    柒、媒介跨國界化的過程
    捌、國際新聞流動
    玖、媒介文化的全球貿易
    拾、國家與文化認同的概念
    拾壹、全球媒介治理
    拾貳、結論

                                                                      第四部分    組織

第十一章    媒介組織:壓力與需求
    壹、研究方法與觀點
    貳、幾個主要的議題
    參、分析層次
    肆、在社會力領域之中的媒介組織
    伍、媒介組織與社會的關係
    陸、與壓力團體及利益團體的關係
    柒、與媒介所有者及其顧客的關係
    捌、與閱聽人的關係
    玖、內部結構與動態觀點
    拾、「大眾傳播者」的個人特質造成的影響
    拾壹、角色衝突與矛盾
    拾貳、結論
第十二章    媒介文化的產製
    壹、媒介-組織的活動:守門與選擇
    貳、對新聞選擇的影響
    參、在媒介與社會間爭取媒介近用權
    肆、消息來源對新聞的影響
    伍、新聞組織活動:處理與呈現
    陸、媒介文化的邏輯
    柒、決策的其他模式
    捌、結論

                                                                      第五部分    內容

第十三章    媒介內容:議題、概念與分析方法
    壹、為什麼要研究媒介內容?
    貳、以批判觀點審視媒介內容
    參、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肆、做為資訊的媒介內容
    伍、媒介表現論述
    陸、新聞的客觀性
    柒、研究方法的相關問題
    捌、傳統的內容分析
    玖、量化與質性分析的比較
    拾、結論
第十四章    媒介文類與文本
    壹、文類的問題
    貳、新聞文類
    參、新聞結構:偏差與框架
    肆、新聞敘事
    伍、電視暴力
    陸、文化的文本及意義
    柒、結論

                                                                  第六部分    閱聽人

第十五章    閱聽人理論與研究傳統
    壹、閱聽人的概念
    貳、閱聽人的起源
    參、從大眾到市場
    肆、批判的觀點
    伍、閱聽人研究的目標
    陸、另類的研究傳統
    柒、對於閱聽人議題的公共關注
    捌、閱聽人的類型
    玖、身為團體或公眾的閱聽人
    拾、閱聽人的滿足模式
    拾壹、個別媒介的閱聽人
    拾貳、由管道或內容定義的閱聽人
    拾參、閱聽人研究的問題
    拾肆、主動性與選擇性
    拾伍、結論
第十六章    閱聽人的形成與經驗
    壹、「為何」使用媒介?
    貳、閱聽人形成的結構取徑
    參、使用與滿足取徑
    肆、閱聽人選擇的整合模式
    伍、媒介使用的公共和私人領域
    陸、次文化和閱聽人
    柒、生活風格
    捌、性別化的閱聽人
    玖、社交性與媒介使用
    拾、媒介使用的規範架構
    拾壹、閱聽人的內容規範
    拾貳、來自閱聽人的觀點
    拾參、媒介迷
    拾肆、閱聽人的終結?
    拾伍、閱聽人的「逃脫」
    拾陸、閱聽人的未來
    拾柒、再談閱聽人的概念
    拾捌、結論

                                                                      第七部分    效果

第十七章    媒介效果的過程與模式
    壹、媒介效果的假定
    貳、媒介效果研究和理論的自然歷史:四個階段
    參、傳播力量的類型
    肆、效果的層次和種類
    伍、媒介效果的過程:從類型學上來看
    陸、個人的反應與回應:刺激─反應模式
    柒、效果的中介條件
    捌、來源—接收者關係與效果
    玖、宣傳活動
    拾、結論
第十八章    社會–文化的效果
    壹、行為效果的模式
    貳、媒介、暴力與犯罪
    參、媒介、兒童與青少年
    肆、集體反應的效果
    伍、創新與發展的傳佈
    陸、知識的社會性傳佈
    柒、社會學習理論
    捌、社會化
    玖、社會控制與意識的形成
    拾、涵化
    拾壹、媒介與長期的社會文化變遷
    拾貳、娛樂效果
    拾參、結論
第十九章    新聞、民意與政治傳播
    壹、從新聞中學習
    貳、新聞傳佈
    參、框架效果
    肆、議題設定
    伍、對民意與態度的效果
    陸、推敲可能性模式的影響
    柒、沈默螺旋:意見氣候的形成
    捌、建構真實與不成文的偏差
    玖、傳播的風險
    拾、民主國家中的政治傳播效應
    拾壹、對政治機構與進程的效果
    拾貳、媒體對事件結果的影響
    拾參、宣傳與戰爭
    拾肆、網路新聞效應
    拾伍、結論

                                                                                      後記

第二十章    大眾傳播的未來
    壹、各種觀點後記
    貳、未來的延續與改變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Email:weber@weber.com.tw   電話:(02)2232-4332   傳真:(02)2924-2812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285號6樓
郵政劃撥帳號:19686241   戶名: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Weber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