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譯)者簡介】 |
■作者簡介
柯特(Simon Cottle)
澳洲墨爾本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作包括:《電視新聞、都會衝突與市中心》、《弱勢族群與電視》,編有《弱勢族群與媒介:文化界線的變遷、《新聞、公共關係與權力》。目前,他正在撰寫下一本新書《媒介成效與公共轉型:史蒂芬.勞倫斯的個案分析,並主持一項大型研究計畫:「電視新聞學與審議式民主:溝通架構與形式的變遷暨「民主深化」的跨國性研究」。
■譯者簡介
陳筠臻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
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班
(另外感謝熊詩敏提供本書第一章,羅毓嘉提供第九、十章譯稿)
|
|
【內容簡介】 |
在媒介與傳播領域中,媒介組織與產製的研究仍舊較不受重視,因此,本書網羅了各國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見解,而讓讀者能對此研究範疇有更深入的認識。本書開頭做了權威性綜覽,以勾勒出主要的理論取徑及分析層次,且將介紹下述主題:跨國與國內的媒介部門,商業與公共的媒介部門;國際影視的聯合製作;兒童電視的新聞產製、廣播「現場感」的歷史發展以及音樂新聞;另類媒介產製的政治與組織形式,包括了基進的報紙、電視與網路;轉變中的電視「產製生態學」。本書能幫助讀者了解媒介、傳播與文化研究、新聞學、公共關係、文化社會學以及今日的媒體制度。 |
|
【章節說明】 |
目錄
第一部分 序論
第一章 媒介組織與產製:相關領域的概覽
第二部分 全球的媒體企業與在地的另類媒體
第二章 媒體企業與全球資本主義
第三章 另類媒體的組織與產製
第三部分 企業轉變與組織文化
第四章 策略化科技創新:新聞企業的個案
第五章 BBC與CNN內部的組織文化
第四部分 製作人、實踐方式與文化形式的產製
第六章 「智囊團」:廣播現場感營造的歷史性研究
第七章 不一樣的記者:產製音樂新聞
第八章 產製的文化:製作兒童新聞
第五部分 轉變中的國際類型與產製生態學
第九章 國際影視的聯合製作:加拿大的個案研究
第十章 產製的本質:轉變中的電視產製生態學
參考書目
索引
本書章節介紹
本書《媒介組織與產製》由四大部分構成,分別著重於前述提及的各大主題。承接本篇導論的是第二部份:全球化企業、在地另類媒體(Global Corporations, Local Alternatives),其中包含兩篇論述,各自聚焦於當前世界中全球-在地媒體的不同發展。麥欽尼(Robert McChesney)在第二章〈商業媒體、全球資本〉(Corporate media, global capitalism)中,針對商業媒體經營權集中化趨勢、與這些媒體巨人持續進行的全球化運作,以及這些全球化企業替有權有勢的資本家利益帶來的利益綜效,提出了擲地有聲的綜述與分析。該章節內容證明了,在描繪與解釋媒體企業最新的運作機制與趨向上,政治經濟學不容忽視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這些商業化過程如何深深地傷害了民主,提出了強力的批判。亞登(Chris Atton)在第三章〈另類媒介組織與產製〉(Organisation and production in alternative media)中,提醒我們有關另類媒介目前的蓬勃生氣與發展歷史,以及這些另類媒介如何奮力對抗亞登所提出的三種主流媒介潮流。這篇論述中,檢視了當代社會中現存三種不同的另類媒介組織與產製:這些個案分析有助於我們瞭解,不同的另類媒介組織在現實環境中如何運轉。尤其,該章內容探討了一份基進報紙「對立報導」(Counter Information)、一份行動主義影像雜誌「暗流」(Counter Information),和一項網際網路基進計畫「獨立媒體」(Indymedia)等的組織模式與產製。
第三部份:企業變革與組織文化(Corporate Change and Or-ganisational Culture),同樣包含了相互呼應的兩章,各別針對變遷時代下的企業組織行為與營運的分析,提出更深層級的見解。由馬裘利班克斯(Timothy Marjoribanks)撰述的第四章〈策略性科技創新:新聞集團的個案分析〉(Strategi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news corporation),分析了梅鐸(Rupert Murdoch)的全球事業新聞集團,如何結合與採用印刷生產科技的最新進展而改變了報社內的工作關係與新聞製作的性質。馬裘利班克斯認為,導入這些新科技會對報紙製作過程中管理階層與員工間的關係和組織整體,造成嚴重衝擊;同時,也會將科技創新策略的控制權,轉移至管理階層手中,結果大為貶低了工作條件談判協商中公會的角色與力量。除了這幾項較大範圍的趨勢外,該章內容也介紹了不同國家背景下(英國、美國與澳洲),如何經歷不同的科技創新策略與導入方式,並藉此指出各國工作場合中的關鍵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企業變革的意涵為何。第五章是由金–尚克爾曼(Lucy Küng-Shankleman)所撰寫的〈英國廣播電視公司與有線電視新聞網內的組織文化〉(Organisational culture inside the BBC and CNN),更深一層地探討了企業的複雜性與組織差異。這一章,對這兩個當前舉世知名的媒介組織在充滿挑戰與變化的時代裡如何存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英國廣播電視公司與有線電視新聞網各自擁有全然不同的身世來歷、專長與形象,但都得在日益競爭、全球化、數位化、科技匯流形塑的媒介經營環境中彼此較勁、供應新聞。透過對兩大組織高階經理人進行大量、密集的調查,金-尚克爾曼探討了構成經理人管理優先順序與製播政策的信念與態度。尤為重要的是,她檢視了這兩個企業機構特有的組織文化,以及兩個組織在回應環境中變遷勢力時所選擇的不同定位。
第四部份:製作人、工作實務及文化形式的生產(Producers, Practi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Forms)是由三篇論文組成,分別鎖定不同的製作人、他們的實務作法,以及對於獨特文化形式的生產,這些做法能透露出哪些訊息。史坎內爾(Paddy Scannell)撰述的第六章〈智囊團:電台現場節目管理的歷史研究〉(The Brain Trust: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management of liveness on radio),針對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台節目,提出引人入勝的產製回顧;製作人如何刻意涉入與創造特定的「溝通意圖」並導致一種公眾意見表達新型態的發生,而這種型態最終成為廣播機構「必然」存在的一部份。藉著回溯當時的創舉以及製播「現場節目」的各種現象,史坎內爾對人類生產的複雜性開啟了嶄新與必要的的視野。第七章是福特(Eamonn Forde)的〈另一種新聞記者:製造音樂新聞〉(Journalists with a difference: producing music journalism),說明了改變音樂新聞的市場力量以及音樂新聞專業與工作實務,在哪些基本層面上迥異於「主流」新聞。關注這些差異,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一個有待經驗性研究的、新聞世界中的獨特領域;以及新聞一般情形下如何受不同產製形式所引導。而這些形式需要不同型態的組織安排、製作實務與專業上的自我認同等的配合。第八章,馬修(Julian Matthews)的作品:〈文化的生產:製作兒童節目〉(Cultures of production: the making of children’s news),也以具體的經驗性資料探討了同一個議題焦點。根據對英國廣播電視公司兒童新聞節目〈新聞趴趴走〉(Newsround)的民族誌研究,馬修的研究有助於指出針對新聞工作人員與建構不同形式的新聞文本之間的關係,與進行微觀層次分析的重要性。憑藉著製作人對觀眾的想像與看法,這項個案研究讓我們能以另一種極為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新聞的形式以及製作人如何著手製作。在研究中可以發現,因為製作人對兒童這群觀眾的想像,使得種種不必要的「童稚化」處理被用於塑造與再現真實的環境,而這些刻意的處置對於讓兒童正確、完整地認識當今環境中的各種風險卻毫無幫助。
第五部份:國際化節目類型與產製生態的變遷(Changing In-ternational Genres and Production Ecologies)包含有兩篇論述,研究重心同樣是不同節目類型的製作,但在這個部份中,主要的探討焦點為:更大範圍的變遷勢力為什麼轉變、如何轉變,這些轉變對執行製作的媒介組織帶來什麼樣的衝擊。第九章是巴崔夏(Doris Baltruschat)的〈跨國影視聯合製作:一項加拿大的個案研究〉(International TV and film co-production: a Canadian case study)。加拿大的影視製作人們往往必須透過跨國影視聯合製作來確保資金來源與收入,而巴崔夏企圖檢視目前這種情況,對該國影視製作造成什麼樣的發展限制,並且帶來哪些傷害。作者企圖探討,為滿足跨國聯合製作的要求(也就是指,避免強調觀眾在國籍或地區上的差異性,或文化上的區別)造成哪些專業上和節目內容上實作的改變。因此,製作人實際上扮演的角色及跨國影視聯合製作上那些符合商業「有利條件」的處置,牽動了變更節目類型的考量。
節目類型的改變,也是第十章追問的主題。柯特(Simon Cottle)撰述的〈製作的本質:自然歷史電視節目製作生態的變遷〉(Producing nature(s): the changing production ecology of natural history TV)一文中,記錄了自然歷史電視節目既有的「製作生態」(production ecology),如何隨電視台節目的商業需求和播放的優先順序,而做出種種調整。由既有的公共服務與商業自然歷史節目製作單位、衛星電視台、有線電視台業者以及中、小型獨立製作公司等各種不同角色所共同組成的「製作生態」,正顯示出這個群體之間彼此競爭對抗又互依共生的複雜關係。在同一個自然歷史節目製作領域內的各個組織與競爭對手,如何調整自己的立場、如何以管理與創意來回應電視市場需求的變化,都將衝擊他們節目製作的性質,並影響他們為公眾收視消費市場所建構的「自然」觀。
後續各章皆會針對媒介組織與產製領域,提供廣泛的理論性與分析性的反省與思考,並展現涉及其中之多重且相互關聯的複雜性,以及透過關注這個有待研究的領域所能獲致的解釋效益。在這樣的基礎上,期待藉由這本書鼓勵讀者看清,媒介組織與產製一直以來如何受相互衝突的情境背景與變遷因素建構與操控,而前述這些勢力來源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順利地鑲嵌、融入於製作人與媒體從業人員管理與創作的實務、不同的組織環境,以及不同文化形式的生產與轉變中。當侷限、隱蔽在機構牆內只關注組織內的決策過程與專業上的例行公事或忽略媒介角度,而僅簡化地以市場力量或周圍相互駁斥的論述進行種種表述,終究無法有效地理論化媒介組織與產製。正如本書中各章所證實的,媒介「組織」及「產製」是各篇論述中提及的所有勢力,在地方與全球層次動態地結合與作用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