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昌泰 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政策博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耶魯大學訪問學人,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兼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目前任職於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領域為公共政策與管理、環保政策、災難管理、族群研究、地方政府與管理等。
鄰避情結為我國公共設施興建與營運過程中的「痛」,實務界與學術界都對這種畸形現象感到困惑與頭疼。為了探討民眾鄰避情結的根源,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本書作者以田野調查方法,從北至南,從西至東;從都市到鄉村,從陸地到海邊,走訪了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發生鄰避爭議的公共設施,包括工業區、火力發電廠、變電所、發電廠、垃圾焚化廠等,並與數百位社區居民、政府官員與廠商業者進行調查訪問,終於完成這本著作,期盼能從社區治理角度為台灣的鄰避症候群找到新的破繭而出的新道路。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背景 貳、鄰避情結意義的解析 參、鄰避情結概念架構的建立 肆、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壹、治理途徑的興起與意義 貳、社區治理的崛起與意義 參、社區治理的哲學基礎:社區主義 肆、社區治理的實踐:社區參與 伍、社區治理個案 陸、結語 第三章 台灣環保抗爭運動的歷史發展 壹、以中小型工廠為抗爭對象的萌芽階段(1981-1986) 貳、以石化業及核能設施為訴求焦點的高潮階段(1987-1991) 參、以設廠做為抗爭主題,並與全球化議題掛勾的轉型階段(1992-1996) 肆、以電廠與焚化廠為主體的成型階段(1997-2001) 第四章 鄰避情結與環保抗爭 壹、綜合工業區及其鄰近社區的互動關係 貳、石化專業區及其鄰近社區的互動關係 參、發電廠及其鄰近社區的互動關係 肆、垃圾焚化廠及其鄰近社區的互動關係 伍、結語 第五章 結論: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 壹、台灣與西方社區主義的省思 貳、台灣社區治理模式的優缺點評析 參、台灣社區治理模式的建構策略 參考書目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Email:weber@weber.com.tw 電話:(02)2232-4332 傳真:(02)2924-2812 地址:234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285號6樓 郵政劃撥帳號:19686241 戶名: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Weber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Ltd. All Rights Reserved.